碧芝,河南洛陽人。元皇慶元年(1312)受教,隱華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教付陳通微,不知所終。
第三代律師陳通微,號衝夷子,山東東昌(今聊城)人,原為正一派道士,受教後,周遊各地多年,隱入青城山,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戒法傳周玄樸。第四代律師周玄樸,號大拙,陝西西安人,受教後,仍居青城。明景泰元年(1450)以後他適,不知所終。
此後,龍門派第五代分張靜定和沈靜圓兩支傳播。張靜定,號無我子,浙江餘杭人,受教後,還隱天台,於嘉靖元年(1522)以教傳趙真嵩。第六代律師趙真嵩,號復陽子,山東琅琊人,於天台受教後,隱王屋山,後傳法與第七代律師王常月,於崇禎元年(1628)逝世。
另一第五代宗師沈靜圓,號頓空氏,江蘇句容人,正統十四年(1449)受教,隱浙江金蓋山,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衛真定,後無人見之者。第六代宗師衛真定,號平陽子,浙江嘉興人,受教後,雲遊各地,至於蜀,傳法與第七代宗師沈常敬,傳說卒於清順治二年(1645),住世二百有五歲。
以上第一代趙道堅為上託的開教祖師,第二代張德純活到元末,其事蹟難以全部憑信,第三代以後進入明代。據此,明代實為龍門派的肇建時期。在那個時期中,徒眾甚少,還未形成道派。如第四代律師周玄樸於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傳記曰:‘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餘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致湮沒。‘②第五代宗師沈靜圓於明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掛單於書隱樓,亦發出:‘慨仙蹤之不振,吊逸緒之無承‘的浩嘆,而‘有終焉志‘③其後,終明之世,不見起色。
明至清初,形勢有所變化。清統治者為了籠絡漢人,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行較為寬鬆的宗教政策,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政治條件。加上當時民族矛盾尖銳,使一批懷著國破家亡之痛,又恥於剃髮易服的明遺民,不願事清,而願隱居山林或遁入佛道,為道教的復興擴大了道士來源。在上述情況下,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掛單於靈佑宮,不久移住白雲觀,在那裡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一度獲得復興,一改明代衰落的舊觀。
王常月,號昆陽子,潞安府長治(今屬山西)人。兩遇趙真嵩傳道,居華山多年。清順治二十年(1655)離華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道風大振‘。④康熙年間,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後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湖北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二十餘年間,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道頓呈中興之象。王常月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
王常月死後,其弟子更在各地開山授徒,形成許多龍門小支派。如黃虛堂(派名守正)啟蘇州滸墅關太微律院支派,門下有孫碧陽。陶靖庵啟湖州金蓋山雲巢支派,門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巖遞相嗣傳。金築老人盛律師啟餘杭金築坪天柱觀支派,門下有潘牧心——王洞陽——潘天厓遞相嗣傳。黃赤陽(派名守圓),住持杭州大德觀,下傳周明陽,啟杭州金鼓洞支派。呂雲隱(派名守璞),啟蘇州冠山支派,門下有呂全陽、鮑三陽、樊初陽、翁朝陽、金玉衡,徐艮陽、邱寅陽、錢函陽、孫則陽、歸南陽、邵悟真、徐鶴嶺、潘無盡等,十分興盛。其中邱寅陽又啟嘉善長**支派,錢函陽又啟無錫長**支派。另外王常月還有不少弟子,或雲遊四方傳道,或隱居一地修煉。譚守誠(?~1689)則得王常月衣缽,住持京師白雲觀。後來呂雲隱門下鮑三陽繼任該觀住持。
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