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章 村小學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加強學校勞動教育,鄉村日常生活重新出現在鄉村學校的教學話語體系中。

在中國社會快速變革的一百年中,鄉村小學和鄉村社會在異化與迴歸之間往復震盪、曲折發展,逐漸完成了對原有村校斷裂關係的揚棄,在文化層面重新建構起學校和鄉村互融互通的對話性關係。這段歷史軌跡背後的動力機制是現代性擴張帶來的脫域和反思性的興起。

尤其近二十年左右,隨著老一輩的教師基本上退休,鄉村中小學校的大量撤併,僅我們鄉鎮就撤併了十所鄉村小學,也超出了中央政府所能控制的範圍。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鄉村教育呈現一種萎縮的景象。這裡有兩組資料值得我們關注。一是教育部的統計資料。1997年全國農村小學數為所,2009年為所,減少學校數合計所,總量減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減少學校數為64所。二是2012年11月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釋出的《農村教育佈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指出,2000年到2010年,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

這兩組資料得出的結論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大規模學校撤併的結果是,農村小學距離學生家的平均距離為5.4公里,這背離了國家提倡的小學生“就近入學”的原則。農村初中距離學生家的平均距離則遠至17.47公里。

具體來說,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鄉村中小學撤併之後,鄉村中小學不僅從數量上大為減少,而且從完成國家基礎教育的使命來說,鄉村教育很難發揮其應有功能。

一個普遍公認的事實是,中國的鄉村教育逐漸告別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小學不出村(自然村),中學不出隊(即大隊,相當於現在的行政村),高中不出社(即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鎮)”的傳統格局,而出現一種十年前的“城擠”、“鄉宿”、“村弱”,直到最近的“城擠”、“村弱”的格局。簡言之,解決兒童就近入學的“一村一校”模式從此進入歷史。

因為出於安全風險等因素的考慮,實際上,不少鄉鎮學校已經取消了住宿制度。即使是縣城的中學,除了那些在縣城有房產的農村家庭的子女入讀,其他農村父母親都是透過租房來陪讀,不少學校的住宿生寥寥無幾。大量農民子弟都透過買房、租房等方式湧入到縣城上學,鄉村學校在加速衰落。

要真正扭轉萎縮中的鄉村學校,就必須瞭解:過去二十年來中國鄉村學校遭遇了哪些難題?為何這些難題存在的時間如此之長?

最近二十年來,隨著市場化、城市化的加速,鄉村中小學的發展遭遇了重重難題。將這些難題概括為鄉村中小學遭遇到的“四化”,即: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生源問題;快速城市化造成農村適齡兒童外流問題;日益嚴重的教師老齡化造成教學質量問題;教育管理的地方化造成鄉村中小學撤併問題。這“四化”的存在,極大加速了鄉村中小學的萎縮。一旦前面“三化”遭遇“地方化”,問題就變得更為複雜,更為嚴重,難以逆轉。

對這一代青年人來說,城市化是一個高度不可逆的過程。他們自己不願意回到農村,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不願意子女在農村讀書。城市給了他們無限想象的空間和可能。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城市裡上農民工子弟學校,在縣城裡上七八十人一個班的學校,也比在鄉下上中小學要強。這就是年輕一代農民工父母的基本態度與認知。

再次,日益嚴重的教師老齡化造成教學質量問題。鄉村學校萎縮的一個直接表現是,鄉村教師的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教師的老齡化既加速了鄉村學校的萎縮,又是鄉村學校萎縮的結果。在縣城和鄉鎮學校大量補充青年教師的情形之下,鄉村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