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推拉。七歲時我們還能這樣,但到二十七歲或五十七歲呢?一旦進入成年,就該把這些向上爬的遊戲統統丟掉。
消除任性是實現靈性生活最高目標的手段。偉大的神秘主義者都在這方面下過長達幾年的工夫,而且都做得相當徹底。是的,如果著手效仿,我們會在很長的時間裡都覺得艱難彆扭。然而,當這個我們叫做“自我”的惡障最終祛除,隨之而來的自由是多麼美妙啊!克萊伏的聖伯納 曾說:
浸透日光的空氣化為與日光同等的輝煌,儘管其純粹遜於光線本身。同樣,一切人類情感,也必然會以某種難以言喻的形式從自我周邊化開,並徹底轉化……實體將得到延續,但其形式、光華和力量都會不同……
這種自我歸零中蘊涵著生命本身的力量,我們可以透過它重獲新生,因此耶穌才說:“想要找到生命,必得失去生命。”甘地在得知有人說他缺乏抱負時,答覆的也是這個意思:“才不是。我可是有著你們能想到的最大的抱負,我想把自己變成零。”
那麼,有什麼具體方法能將上述的理念化為現實呢?我們每天都能幹些什麼呢?
我記得,祖母跟我說起自我的象皮病時,我問她這病有沒有藥方能治。“有啊,”她說,“對神的愛。”
對神的愛?也許有人會說,老奶奶有印度教背景,所以這麼說很正常,有些西方的虔誠信徒可能也會這麼說;但這對其他人有意義嗎?就算我們文化的拜物傾向還沒有將這樣的虔誠一掃而空,我們的智力訓練也已經達到了這個效果;在我們這個時代還能對神產生熱愛嗎?這個問題相當好,而且依我看,它有一個可行的答案。
我們首先要問,什麼是“愛”?這個字眼已經被肆無忌憚地與各種東西相提並論——愛軟飲料、愛紙巾、愛車庫遙控器,等等。我們還聽說,男女之愛就是健壯黝黑的小夥和留著波浪發的美女攜手穿過浪花,或是隱蔽小餐館裡的一對情侶隔著葡萄酒杯相對而坐。從這些畫面中,我們獲得了關於愛的浪漫主義觀念。
但是來聽聽聖保羅的聲音吧,他在《哥林多前書》 中這樣寫道: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這才是值得追求的愛,是一種強大到能溶解任性的愛。
耶穌在敦促我們愛上帝時附加了一句:“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因為這兩種愛是互相關聯的。主存在於每個人當中;愛身邊的人也就是愛主。關於這點,印度教經典也說得非常令人難忘:
一個男人愛妻子勝過愛自己,他就是在愛她裡面的主。一個女人愛丈夫勝過愛自己,她就是在愛他裡面的主。一對父母愛孩子勝過愛自己,他們就是在愛孩子裡的主。
人人都能學會愛
我有次在一個午餐會上向一群女中學生演講,講完後回答了幾個問題。擔任主持的女孩問:“你多次用到‘愛’這個字,那麼愛對你意味著什麼呢?”我給了她同樣的回答:“當男朋友的好比你自己的更重要,你就是愛了。”主持人對在場的其他女孩坦言:“這樣看來,我們大概都沒戀愛過吧。”
我看她的話對多數人都成立,但是我們都可以學會愛。靈性的生活異常公平,它對每個人都敞開大門,沒有偏袒。無論從何處入手,都能學會所需的一切,前提是你準備好下工夫。愛也一樣。任何人都可能是任性的,但這又有什麼好沮喪的呢?我們可以著手消除任性,而最簡單自然的方法就是將周圍人的福祉放在第一位。
某種意義上,這件事的本質還是注意。當我們一心想著自己,沉迷於自己的思想、慾念、癖好,自然就會對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