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的警言更是幫助太宗在很長一段時期保持了禮賢下士,耳聰目明的良好態勢。然而,這樣難得的賢臣卻並不能永久陪伴太宗左右。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七日,魏徵久病不治,終於辭世。噩耗傳來,太宗悲痛欲絕,不僅親自到魏府弔孝,而且恩准魏徵陪葬昭陵,並親自撰寫了墓碑祭文。這可以說是封建社會中任何一位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哀榮了。然而,太宗對魏徵的悼念至此還沒有結束,魏徵下葬不久,他就又寫出一首詩來,傳喻群臣。詩曰:

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夭良臣。

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

這就是有名的《悼魏徵》。詩的大意是:“強勁的樹枝被寒霜摧殘了,最得力的良臣巨星隕落了。我在雲臺上掩面而泣,卻只能看見你的畫像,而見不到你了。”

太宗對魏徵的真誠思念以及對魏徵的不二禮遇,使活著的大臣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太宗皇帝治下,做官做大官最好的途徑不是溜鬚拍馬,不是唯唯諾諾,不是鉤心鬥角,不是裙帶攀結,而是——魏徵已經說明了的一切。於是,以房玄齡、長孫無忌為首的臣子們多以魏徵為榜樣,在魏徵逝後,毫不猶豫地接過了他的傳統,而貞觀之治也並沒有因為它最重要的兩個締造者失去之一而半途而廢。

太宗“悼魏徵”,實為激群臣也。

再說一首《賜蕭瑀》。

蕭瑀者,南北朝時南朝梁氏皇室子弟,其長姐更是隋煬帝的皇后,但是他自己卻是唐高祖李淵最信得過的謀臣,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原因是,高祖武德九年時,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嫉妒秦王,遂合謀設計陷害秦王,當時老邁昏庸的唐高祖李淵聽信讒言,已經答應太子處罰世民,而太子的計劃是,藉機殺掉世民,以絕後患。眼看這個陰謀就將得逞,蕭瑀卻硬生生中間插了一槓子。力諫高祖,言世民功大,恐遭人忌,萬勿輕動云云,耳根原本就軟的李淵經此一說,復又放了世民。

後來,玄武門事變,秦王兵馬殺了太子和齊王,高祖驚惶,不知所措,又是蕭瑀進諫,言秦王功高,眾望所歸,誅殺太子,亦迫不得已,不如順水推舟,乾脆交權,由世民治理天下,以保天下太平,李氏江山永固。

應該說,在當時,李世民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人向父皇講這樣一番話了。而這個人又非蕭瑀莫屬。儘管事實上李世民殺兄逼父,那九五之位已是勢在必得,非拿到手不可了。但無論怎麼說,以蕭瑀的方式,由高祖禪位而太宗繼位,豈不更名正言順?

所以史評家說,論功臣,蕭瑀實乃太宗登基之第一功臣也。以我看來,起碼不遜於橫刀立馬的秦叔寶、尉遲恭。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後來又與太宗結為親家。只因性情剛直,不隨眾流,尤其與房玄齡、魏徵等一班重臣相處不睦,太宗為了平息事端,更為了照顧大多數而剝奪了蕭瑀的相位,讓他改任太子太傅,專職太子的教習去。而蕭瑀呢?儘管功高位重,卻絲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不以此而“抱屈”,幾年下來,把個原本學業不精的太子輔導得大有長進。這時,太宗皇帝才招來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當著大家的面,將一首《賜蕭瑀》公之於眾: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緊接著,太宗又意味深長地說:當年太子和齊王誣陷於朕,父皇聽信讒言,幾欲治罪,虧得蕭瑀仗義執言,朕才得有今日,而當時,蕭瑀與朕並無私交。至玄武門之變,又是虧得蕭瑀力諫,父皇才禪位於朕,蕭瑀實在是一位真正的社稷之臣啊。可是你們幾位與他都合不來,朕才調他去了東宮,現在看來,蕭瑀輔導太子也是最稱職的。以他之赤心為國,諸位還有什麼不可互相包容的呢?

一席話,說得眾人心服口服,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