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了皇帝對周圍人的猜忌和對宗教的依賴。朱厚熜遷居西苑,幾乎不再出席朝會,完全沉浸在道教的儀式與修煉中,認為這是他能逃過一劫的原因。後宮之中,連后妃宮嬪都被要求身穿道袍,日夜誦讀法符咒語,整個皇宮幾乎變成了一個大型的道教道場。
五、內憂外患
嘉靖晚期,明帝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國力漸衰,社會矛盾尖銳。在邊疆,北方的“北虜”蒙古俺答汗頻繁侵擾,而東南沿海則遭受“南倭”倭寇的侵襲,加上內部兵變與民變頻發,使得整個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南倭”問題的根源,部分在於明朝的海禁政策。嘉靖二年的“爭貢之役”後,官方貿易被中斷,民間海上貿易被迫轉入地下,導致沿海居民生計受損,進而激化了矛盾。王直等海商集團與官方的衝突加劇,無法透過正規渠道解決的商業糾紛轉化為暴力衝突,倭寇之亂愈演愈烈,對沿海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與此同時,北方的蒙古俺答汗勢力日益強大,多次大規模侵擾邊境,明軍因腐敗和戰鬥力下降,難以有效抵禦。尤其在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變”中,俺答兵臨北京城下,明世宗緊急調集各方力量守衛京城,最終雖未攻破京城,但這場危機暴露出明朝邊防的脆弱和中央應對能力的不足。事後,雖然明世宗被迫同意開市,但邊境的安全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此外,國內的不穩定因素也在加劇。嘉靖年間,多地爆發兵變,如大同、遼東等地,顯示了軍事系統內部的不滿與混亂。同時,由於社會經濟問題和官府壓迫,多地農民起義不斷,進一步動搖了明王朝的根基。
面對危機,明世宗末期也出現了力挽狂瀾的跡象。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取得了顯著的戰果。尤其是戚繼光領導的戚家軍,透過台州大捷等一系列戰役,大大削弱了倭寇的勢力,最終在嘉靖四十四年與俞大猷合作,徹底掃平了廣東、南澳的倭寇,保障了東南沿海的安全,穩定了社會秩序。
六、閣臣紛爭
嘉靖中後期,明世宗朱厚熜對朝政的控制逐漸放鬆,轉而沉溺於道教修煉,追求長生不老,這一時期,奸臣嚴嵩的崛起成為明朝政治的一大汙點。嚴嵩以其狡猾的手段和對皇帝的諂媚,逐步攀升至權力的巔峰,對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嚴嵩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進入內閣,隨著其地位的穩固,他開始排除異己,其中最著名的是對曾任內閣首輔的夏言的誣陷,最終導致夏言被殺。嚴嵩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再次擔任內閣首輔後,幾乎獨攬朝政長達十五年。為了討好痴迷道教的明世宗,嚴嵩不惜代價支援修建齋宮秘殿,工程浩大,勞民傷財,嚴重消耗了國家的財政資源,年費高達二三百萬兩,遠超國庫年收入,給國家經濟造成了沉重負擔。
在政治上,嚴嵩手段殘忍,對於任何敢於彈劾他的官員,不論是輕是重,他都會無情打擊,輕則罷官,重則置人於死地,這使得朝中正直之士噤若寒蟬,政治風氣極度惡化。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後,嚴嵩的權勢達到頂峰,幾乎無人敢攖其鋒。
然而,權力的平衡並非永恆不變。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局勢出現了轉機。鄒應龍勇敢地上書揭露嚴嵩父子的罪行,明世宗終於下令逮捕嚴世蕃,勒令嚴嵩退休。徐階,作為嚴嵩的政敵,以其謹慎的策略和對時機的精準把握,逐漸贏得明世宗的信任,並在嚴嵩失勢後接替其成為內閣首輔。徐階主持重建了因火災損毀的永壽宮,並將其命名為萬壽宮,這一工程的順利完成,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地位,而嚴嵩則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其子嚴世蕃也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被處決。
七、晚年
明世宗朱厚熜的晚年,隨著年歲的增長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