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體會自由創造的*。因此,在兒童美術教育中應該珍護兒童的天性、稚趣的童真,並激發最新鮮奇特的想象力、最大膽的創造力。由於生活的進步,孩子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五彩繽紛。我們既應該讓孩子們不斷認識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但也應該使孩子們慢慢懂得:真正有價值的事物其實仍然只是那麼少、那麼謙卑地等待著樸素的心靈去發現和感受;應該使孩子們懂得珍愛一隻在臺階上吱吱覓食的小麻雀,應該讓孩子們相信森林中的綠衣仙子會為了車前草的被劫掠而哭泣……
在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中,有一種“小美院學生”或“小齊白石”的現象,大人們惟恐小孩進不了美院或當不了大師,過早地向兒童灌輸成年人的審美觀、繪畫的技術能力。要懂得珍惜、呵護兒童純真的感情、奇異的想象力和稚拙的表現手法,這是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最為關鍵的價值觀念和教學素質。我曾經有過一次帶一群學美術的孩子出去旅行寫生的體驗。我儘量鼓勵孩子們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自由發揮、大膽創造,優美風景、民間的故事等等這一切都在孩子們的筆下互相穿插、自由衍生,形成了一幅幅洋溢著無限稚趣與自由想象的畫面。但是我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成年人世界逐求功利性目標的影響下,這種天真、自由的歲月很快將成為過去。
從兒童美術教育的角度來看,在這次展覽所收集的繪畫作品中還使我思考這樣的問題:一是西部貧困地區兒童美術教育的落後狀況,從許多不同年齡孩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缺乏相應的繪畫與審美教育,一些十七八歲的高中生的繪畫能力還是處於幼兒園的水平;二是應該警惕和避免成年人社會的意識、口號對孩子們樸素、純真心靈的汙染和扭曲,這一點是更為重要的。在20世紀英國作曲家邁克爾·肯普·蒂皮特 (Michael Kemp Tippett)創作的清唱劇《我們時代的孩子》(A Child of Our Time)中,那些孩子的命運在迷途中昭示著他們的無辜、善良和純真,但社會強權的轟鳴、改造,使人心悸不已。作者因此而說∶“我要讓悲劇唱出聲來!”當這部清唱劇在歐洲各地上演,據說有數次令全場淚如雨下……我們也真該想想,我們以成年人的名義、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對孩子作了什麼?
據悉,這次展覽的作品和繪畫集義賣所得,將全部用於支援災區重建,特別是關注兒童的繪畫才能培養,這真是很有意義、很值得大家關注的事情。我相信雨後的彩虹不但是美麗的,而且可以在孩子們的心靈中永不褪色。
2009,5,5
註釋:
'1' 參見林達《像自由一樣美麗》第70~71頁,三聯書店,2007年
'2' 參見馬克·愛德蒙森《文學對抗哲學》,第44頁,王柏華、馬曉東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繫系主任、美術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美術史教授、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2001年至今任《美術館》雜誌執行主編,2003年任《東方》雜誌主編。著有《廣東美術史》、《歷史是什麼》、《左岸的狂歡節》、《圖說世界美術大系》等。)
。 想看書來
序四:從什麼時候起,“理想”變成了“夢想”
從什麼時候起,“理想”變成了“夢想”
陳家琪
這是一本很幼稚的畫冊。裡面有一位孩子說他的夢想是當一名畫家,在我看來,這個夢想與那個說他的夢想是當一名音樂家,另有一個說他的夢想是一家人在白雲上走,幸福一身(生),平安一身(生),還有一個名叫王輝的孩子用了“未來的故居”這樣語句不通的想象來表達他的夢想,所有這樣,真的只能算是夢想,夢中的想象,而不是我們小時候高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