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東吳武將許徐盛

防線。

最終,經過一番激烈鏖戰後,曹休意識到難以取勝,只得無奈下令退兵。徐盛此次抵禦外敵入侵再次立下大功,因其卓越的戰功,他得以升任安東將軍,並獲封蕪湖侯。至此,徐盛的威名遠揚,成為了東吳軍中備受敬仰的一員猛將。

孫吳黃武三年(公元 224 年),秋高氣爽,金風送爽之際,魏文帝曹丕親自統率著浩浩蕩蕩的大軍,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氣勢洶洶地向南挺進,大有一舉越過長江、長驅直入之勢。

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東吳朝野上下一片震動。就在眾人憂心忡忡之時,智勇雙全的大將徐盛挺身而出,向吳王孫權獻上一計。此計乃是自建業開始,沿著蜿蜒曲折的長江岸線一路修築堅固無比的防護牆。這道防護牆並非普通的土牆,而是以堅韌的草木精心編織而成的籬柵,其高度和厚度足以抵禦敵軍的衝擊。不僅如此,在防護牆上還矗立著一座座精巧逼真的假樓,遠遠望去,彷彿真有無數士兵駐守其上,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感覺。此外,徐盛還調遣了大批精銳的船隊,讓它們在寬闊無垠的江面上來回巡遊,時刻保持警惕。

然而,當徐盛將自己的計策告知眾將士時,卻引來了一片質疑之聲。許多將領都認為這樣的防禦手段不過是虛張聲勢,根本無法阻擋魏軍強大的攻勢。但徐盛心意已決,他堅信自己的計策定能奏效,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決然地投入到防護牆的修築工作之中。

經過數日的艱苦奮戰,一道綿延數百里的防護牆終於拔地而起,宛如一條巨龍橫臥於長江之畔。而此時,曹丕率領的大軍也已經兵臨廣陵(今江蘇揚州)城下。當他們隔著滔滔江水望見對岸那座雄偉壯觀的防護牆時,無不驚愕失色。只見那防護牆高聳入雲,連綿不絕,一眼望不到盡頭。再加上當時正值長江漲水季節,水流湍急,浪濤滾滾,使得魏軍想要渡江進攻變得難上加難。

曹丕望著眼前的景象,不禁長嘆一聲:“吾雖有千軍萬馬,然至此亦無用武之地啊!”無奈之下,曹丕只得率領大軍悻悻而歸。直到此刻,那些曾經對徐盛之計心存疑慮的將士們方才如夢初醒,紛紛對他的先見之明和果斷決策欽佩不已。

可惜天妒英才,不久之後,徐盛便與世長辭。好在他的英勇事蹟並未隨著他的離去而被人們遺忘,其子徐楷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並接過了統領軍隊的重任,繼續為保衛東吳的疆土而浴血奮戰。

在那風雲變幻的三國時期,吳國將領蔣欽曾如此評價徐盛:“此公忠勇異常且強悍無匹,不僅膽識過人更具非凡的謀略和氣度,尤為擅長統率萬餘人規模之大軍,實乃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

而晉朝那位著名的史學家陳壽,則在其鴻篇鉅製《三國志》中將徐盛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潘璋以及丁奉這共計十二位東吳赫赫有名的武將共同列入一傳,並給予了高度讚譽:“此皆為江東之猛虎悍將也,孫吳政權理應對這些忠心耿耿之士加以優厚相待,委以重任。”

就連南朝宋時期的學者劉義慶亦在其所著的《徐州先賢贊》裡對徐盛不吝讚美之詞:“徐盛素以敦厚正直和無畏勇氣聲名遠揚,每逢曹操率軍來犯濡須之時,孫權每每遣將出徵禦敵,而徐盛總是位列前茅,身先士卒,奮勇殺敵。”

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孫元晏曾經揮筆寫下一首讚頌徐盛的詩歌:“欲把江山鼎足分,邢貞銜冊到江南。當時將相誰堪重,徐盛將軍最不甘。”這首詩所講述的乃是曹魏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 221 年)時發生的一段往事。彼時,孫權迫於形勢無奈之下只得向曹丕俯首稱臣,而曹丕則派遣使者邢貞攜帶冊封詔書來到江南,正式冊封孫權為吳王。就在這次冊封儀式之上,眾多吳國大臣齊聚一堂,但其中唯有徐盛心中充滿了不甘與憤懣之情。